投入下一段拼搏前,莫忘25歲的眼神

Helen Chung 鍾采倫
4 min readNov 17, 2018

--

前些日子看完 Lady Gaga 演的 《A Star Is Born》,昨天參觀創新創業展,兩者乍看毫無相關,卻串連起近日感觸。當走過的路越來越長,抉擇時盤算的點也越發理性縝密,但在每次問 What, How, and What if 前,是否偶爾也該暫緩反問自己最初的 Why?

Photo by Bogomil Mihaylov on Unsplash

偶爾回過頭 望向要起跑前的自己

標題寫的 25 歲是個因人而異的數字,剛好只是我個人的職涯起跑點。想聊的其實是初入職場的理想、對於成功人士的想像、我們一心想成為的模樣。

以觀眾而非專業影評人的視角,在《A Star Is Born》當中,最令我動容的片段是當 Ally 面對 Jackson 突如其來的合唱邀請,願意放下擔心做不好的恐懼、勇於面對自己對歌唱的熱愛,走上台前向萬人觀眾唱出聲,到緊握麥克風真正歌頌出充滿她靈魂的那一刻。

這是她正式踏入歌唱職涯的起點,和站在 Demo Pitch 舞台準備成就一番大事的創業家們異曲同工,其實和你我進入職場的心情也或許雷同。

「我不想走新聞想做行銷,想放棄第三人稱敘事,想用第一人稱講故事。」

「我喜歡一群人因為同個品牌聚在一起做事,也想看到另一群人喜歡著我們正在做的事。」

「我深信好的品牌故事和消費者體驗,能為個人和社會帶來正向影響,無論那是溫暖、歡樂、風趣、專業,還是社會回饋或文化傳承的熱情。」

這是我最初的起點,從「我不想」、「我喜歡」、「我深信」這些很單純天真的理由,帶著滿腔熱血一躍而進新創公司做行銷。

但昨天在創新創業展,晃完一圈後我和朋友說「好神奇,現在我問得是各種商業模式和應用場景,逛得是創投是轉換是盈利,但兩年前來這個展,放眼只見各種創業魂,是夢想是衝勁是熱情。」這個心路轉折沒有好壞之分,甚至有些人會定義為成長,但自己意識到的時候仍然震驚。

裝備要更加堅強 但溫度也不能遺忘

在電影中,Ally 被專業經紀人相中,在形象包裝和一次次的登台演出後豐富了羽翼,攀上演藝事業高峰。隨之而來的是偶像包袱、是商業化中的掙扎,也是面對伯樂兼愛人對於她在歌唱中失去靈魂的質疑。

當然,我的行銷職涯並未如此戲劇化,跟產業前輩們相比甚至資歷尚淺,但三年來透過新創累積的實戰經驗中,也是從 30+ 場的品牌專案和異業合作,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執事脈絡。

「品牌的 TA 輪廓為何?整合哪些策略最能觸及他們?」

「這次的專案目標是品牌聲量、是用戶獲取,還是營銷轉換?」

「異業合作有沒有資源對等,效益怎麼極大化?如何利用雙方的 owned media 搭配 paid media 或 KOLs ,來創造更多 earned media?」

從初入職場前最直觀的「我不想」、「我喜歡」、「我深信」等肯定句,到上述毫無「我」字的一連串疑問句,發現自己在職場歷練中越發理性,持續積累專業技能,卻也偶爾忘記前進的動能。

貫穿在《A Star Is Born》中的核心歌曲《Shallow》,某程度也足以連結職場卡關的心情。在擱淺帶上經受浪潮拍打,潛不進大海也退不回陸地,因為忘記自己為何而來,所以卡關的時候也不知從何而去。

Aren’t you tired tryin’ to fill that void?
Or do you need more?
Ain’t it hard keeping it so hardcore?

I’m off the deep end, watch as I dive in
I’ll never meet the ground
Crash through the surface, where they can’t hurt us
We’re far from the shallow now

持續裝備硬實力是在職場競逐的必須,但在過程中也偶爾疑惑迷惘、偶爾自我質疑。回想自己起跑點的熱情,轉頭還是能縱身藍海悠遊前進。

翻開離開第一份工作時收到的卡片,上頭寫著:「在未來的每一天,我希望你都能保有一顆傻氣又善良的心,清澈又有衝勁那 25 歲的眼神,也祝福我們莫忘初衷,最後我們都將成為更好的自己。」

把當年收到的這段話再次送給現在的我,也轉送給此刻看到結尾的你。

--

--

Helen Chung 鍾采倫

追求讓理想接地氣的浪漫主義者。總是在電商世界中,為了品牌曝光與商業轉換中掙扎打滾,但溫度、故事、初衷、價值始終是最在意的事。 eternitytou80@gmail.com